我是台灣平埔人       呂自揚

   

        祖先原住西海邊,幾代遷徙到內門;

       日籍寫熟寫漢姓, 我是台灣平埔人。

    日前報載,臺南的平埔族西拉雅族人,打族名正名行政訴訟,被判決敗訴這是很奇怪的事。行政上任何作為,皆不能改變種族血統的事實。

    1603年,明福建人陳第隨沈有容軍隊來臺追剿倭寇,到當時稱為東番的大員,今台南安平。回去撰〈東番記〉,記載臺灣西南部沿海的大員、堯港、打狗嶼、小淡水附近平原,皆居住有大小番社原住民。

1624年至1661年,荷蘭文獻記載福爾摩沙全島,皆有原住民村社。1650年共有315社受荷蘭統治。大員附近住有新港、蕭壟、麻豆、大目降、目加溜灣等五。新港社在今新市。

    1686年,滿清康熙25年,臺灣首任知府蔣毓英修第一本《臺灣府志》,在〈坊里〉中記載諸羅縣轄四里三十四社。有新港、麻豆、蕭壟、、、等社,也記載「大傑顛社,離府治八十里。」坊里番社皆沿用鄭氏時的名稱。

    1721年康熙60年,羅漢門鴨母王朱一貴反清稱王,事件平定後,來台巡察的黃叔璥著《臺海使槎錄》,記載康熙時「羅漢內門、外門田,皆大傑顛社地也。大傑顛社後來改屬台灣縣,不是鳳山縣。羅漢內、外門為今高雄市內門、旗山。

     1758年乾隆23年,清廷命原住民社番薙髮和改漢姓,有的改成漢人未有的漢字新姓。

    1770年乾隆35年,臺灣縣有一貼於羅漢門三重埔的公告,記載乾隆34,有新港社土目大里橈、大里觀、機振芳等,率族人助官兵剿黃教之亂有功,獲許在三重埔設柵禦匪,開闢種作。在今內門木柵。

    荷蘭時原居台南海邊的新港社,後來往東邊山區遷徙,乾隆34年遷到木柵的新港社後代,現仍在此居住。今內門舊木柵,有一1801年嘉慶六年的戴裡腦古墓,墓碑寫著「皇清誥贈六品騎尉戴府君之墓」,還寫著祖居地「新港」,是新港社人。戴裡腦即乾隆35年公告之新港社土目大里橈(與戴裡腦同音)的正式漢名。戴裡腦的後裔仍住在墓前民宅。

    歷經鄭氏、清代統治,原住臺灣南北沿海平埔的原住民,皆往鄰近山區遷徙,西部平埔原住民也有遠遷台東花蓮的。

    日本時代調查戶口,平埔原住民的戶籍簿 「種族」欄,皆寫「」,稱為 「熟番」。內門木柵、溝坪的新港社和大傑巔社人,種族」欄都寫著「」。內門有很多力、月、車、東、機、買等新姓的家族,都是新港社和大傑顛社人。

    內門木柵原住民,是祖先從台南海邊遷來,留有文獻可考的新港社平埔族。

    筆者曾到內門木柵探訪,認識一位姓「力」的女士和她一對姓「月」的兒女。他們是原來居住台南海邊平原,後來遷徙到內門的平埔族新港社後代。以詩記之:

    祖先原住西海邊,幾代遷徙到內門;

    日籍寫熟寫漢姓,我是台灣平埔人。

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本文原登於2016.7.13民報   歡迎分享)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內門平埔人3 (1).jpg

內門新港社人之墓碑 (1).JPG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pan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