詩寫 曹公圳 呂自揚
鳳邑廣田苦旱荒
曹公開圳萬丈長
為官勤謀生民福
名隨圳水長流香 ──<曹公圳>
清朝統領台灣212年,所有來台大小官員,包括台灣府知府與各縣知縣,最受人民感戴紀念的,是1837年道光17年來任鳳山縣知縣,替縣民開圳灌田的曹公曹謹。
清朝時,台灣平野很多是無泉可灌的看天旱田,三年一小旱,五年一大旱。每逢旱荒,則生民饑苦,盜匪群起。
1837年道光17年,河南河內縣人曹謹,奉調來台灣任鳳山縣知縣。他先到府城報到,知府熊一本接見,即向曹謹提示,在台灣為縣官,首應勸興水利,教民築埤開塘灌田之法,來讓生民衣食溫飽。
曹公到任後,見縣城今鳳山附近廣大田野,皆缺水灌溉。就親自勘察地形溪流,發現下淡水溪水源充沛可利用。就召集縣民,規劃自淡水溪岸之九曲塘築堤,開圳引水至鳳山附近之稻田。費時二年,共開圳44條,四萬三百六十丈,可灌田三萬一千五百畝,並將縣城的護城河納入圳道。
道光十九年(1839年),熊一本視察曹謹所開水圳,喜讚曹謹之賢能辛勞,為民解決用水。縣民請替水圳取名立碑,且都歸功是曹謹之仁德,熊一本就以縣令曹謹的名字,取圳名為「曹公圳」,並撰〈曹公圳記〉刻碑紀念,記述曹公圳開圳始末,詳加表揚。
道光21年1841年鳳邑又大旱,曹謹已升任淡水廳海防同知,仍命鳳山歲貢生鄭蘭、附生鄭宣治,帶領縣民於原圳北側另開新圳,費時三年,共開圳46條,灌田2033甲,取名曹公新圳,稱前開之圳為曹公舊圳,合稱曹公圳。二圳灌溉農田包括鳳山區和南北高雄廣大田野。使原只一年一熟的看天旱田,全變成一年可種兩期水稻的美好雙冬仔田。
1860年咸豐10年,鳳山縣民感念曹謹開圳之德澤,人民永食其利,就在鳳山鳳儀書院設曹公祠奉祀曹謹。曹公祠後來重建於今鳳山火車站前之曹公路旁,於1992年為曹謹塑像,並改名曹公廟。為紀念曹謹,有路取名曹公路外,也有小學取名曹公國小,校園一棵大茄苳樹叫曹公巨樹。曹謹是台灣歷史上,在清朝時最有名的水利專家,也是清朝統治台灣期間,立下不朽功績,最受後人感念尊敬的縣官。<恆春縣志>記載沈葆楨奏摺說,曹謹任鳳山縣令時,也在枋寮開水圳以通泉脈灌田,「至今民食其利」。
現在流經鳳山火車站前面的曹公圳,政府已整治成親水綠色圳道,有花有樹,岸設步道,可供休閒散步,圳水清碧長流。曹公開圳的美名,也永遠隨著長流不斷的圳水而長流,流芳千古。
可惜流經鳳山市區風光美麗,圳水長流的曹公圳,竟未立有一塊題寫「曹公圳」的曹公圳碑,來讓行人遊客一看:這就是歷史有名的「曹公圳」。
圖片說明
呂自揚攝影 鳳山火車站前曹公圳 有花有樹圳水長流 可惜未立圳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