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勢湖呂家簡史        呂自揚(豊民)

 

南勢湖呂家祖先,是於清朝乾隆年間,來古鳳山縣烏山西麓,平埔族水蛙潭社之南勢湖,向水蛙潭社民典買土地山園,來耕懇建屋居住,迄今已有二百五、六十年,世代傳衍,已傳到第十一代。

如今,時代改變,人口外遷,而祖留約建於一百七十年前之呂家古厝,已成著名觀光景點,是呂家之寶,也是呂家最大榮耀。

 

 南勢湖呂家 知道姓名的最早祖先是呂外

  南勢湖呂家祖先來歷,現存唯一資料是一九三一年(日本昭和六年),呂家第七代呂義集錄祖廳歷代祖先神主牌而成之︽呂姓來歷台帳︾。

台帳簿內記載,呂家知道姓名的最早祖先是呂外,出生於乾隆十年(一七四五年)。呂外之前有三位始祖,只知忌辰,不明生年和男女之別。原籍是「泉州府同安縣惠得鄉家號里弍拾參都(呂厝社)」。未註明依據和來台年份。原籍是否真正,三位始祖來歷,無從查考。

  相傳呂祖是單身從泉州來南勢湖,也有傳說是呂祖夫婦從溪州遷來南勢湖,或實是呂外本人成年單身自溪州來南勢湖。何年遷來?呂外當時幾歲?皆無資料。當時歷史情勢,不大可能從泉州直接來南勢湖。像鄰近之四塊厝蘇家、田寮李家、水蛙潭吳家、大坵園陳家,便皆從今之太爺、路竹、燕巢平地遷來,而溪洲則是平埔族大傑顛社居住地。

  依︽呂姓來歷台帳︾,三位始祖是南勢湖呂家第一代,呂外是第二代。若是在始祖時來南勢湖,約在一七四五年左右;若是呂外時來南勢湖,約在一七六五年左右。

 呂外生呂昧、呂鎮二子 呂昧、呂鎮是第三代

  呂外娶妻陳甘,於乾隆四十年(一七七五年)呂外三十歲時,生長子呂昧,乾隆四十四年(一七七九年)生次子呂鎮,共育二子。呂昧、呂鎮為南勢湖呂家第三代。

  呂昧娶林絹,生獨子呂賜吉。呂鎮娶吳準,生有七子,長子呂舜,次子呂塊,三子呂讀,四子呂,五子呂逞,六子呂朗,七子呂學。次子呂塊於十六歲時別世,呂鎮共傳六子,六房。

  呂逞出生於嘉慶廿四年(一八一九年),精明能幹,是當時水蛙潭地區的名人,曾排解地方多次大糾紛。

 

 呂祖來南勢湖 是向水蛙潭社原住民典買土地 來耕墾居住

  清朝初期,大、小崗山以東丘陵區,全住平埔族社番,土地全為平埔族社民所有,漢人耕墾土地需向社民承典購買。大崗山以東至牛稠埔和崇德以北,屬新港社;水蛙潭地區(今南田寮)屬水蛙潭社;尖山、千秋寮屬尖山社;烏山頂以東屬大傑顛社;中寮東南方嶺口、里港則屬搭樓社。有學者說水蛙潭社是搭樓社分社,屬西拉雅族。

  呂祖來南勢湖,是向水蛙潭社原住民,典買南勢湖北半邊土地,來耕墾建屋居住。然後在此建立家業,傳衍子孫。

  呂家祖留魁仔寮、芎蕉湖、大坵園土地,皆是向水蛙潭社民先典後買。祖留大埔、白嶺、草袋仔之大片田地,則是原屬尖山社民土地。

 

 呂家在南勢湖 先後興建三處古厝

  呂祖最早居住在南勢湖溪邊溪埔地,後遷住公崙仔東面山邊。第三代分家時,大房呂昧分得路西土地,二房呂鎮分路東土地,然後各自建屋居住。

  呂昧房,先後起建左右二落正身五間之三合院,土埆壁紅瓦厝,坐東朝西。

  呂鎮房先後起建前後二進之三合院,和左右各二列長護龍,後落正身七間。土埆壁紅瓦厝,大小共九十二間,坐東朝西偏北。後來稱做「舊厝」。

  一九三五年前後,鎮派第五房呂石生兄弟和呂銀象兄弟,在舊厝西南方,先後興建二落三合院和左右各二列護龍,也是土埆壁紅瓦厝,坐東朝西偏北,稱做「新厝」。

  呂家歷代子孫,就在這三處紅瓦厝中生活居住。

  與呂家共住南勢湖一百多年的林家,是在清朝同治初年,約一八六五年遷來南勢湖南邊,共建四落三合院,也是土埆壁紅瓦厝。

 

 呂家戶籍門牌號 有多次改變

  水蛙潭南勢湖在清代康熙、乾隆時,屬鳳山縣嘉祥里。嘉慶初年以大小岡山為界,分內外里,水蛙潭屬嘉祥內里。

  一八九五年日本統治後,行政區改編,一九Ο六年(明治三十九年),呂家路東舊厝各戶,戶籍門牌號第一次登編為:蕃薯廳嘉祥內里水蛙潭庄八拾四番地之一;路西編為:九拾壹番地。一九Ο九年蕃薯廳改為阿緱廳。

  一九二Ο年(大正九年)改為:高雄州旗山郡田寮庄水蛙潭八拾四番地之一和九拾壹番地。一九三二年,旗山郡改屬岡山郡。

  一九四六年(民國三十五年)重設本籍,呂家戶籍門牌號包括新厝,改編為:高雄縣田寮鄉七星村七星巷五十號至五十五號。一九七Ο年又改編為田寮鄉七星村南勢湖二十二號至四十九號。

 呂家已傳到第十一代 宗親共約一千一百人

  呂家若自第二代呂外出生年(乾隆十年,一七四五年)前後定居南勢湖算起,迄今二ΟΟ七年,有二百五、六十年,子孫世代傳衍,已傳到第十一代。

  南勢湖四面環山,兩溪夾抱而成湖(盆地),位於烏山西麓,今高雄縣田寮鄉的東南端,南二高中寮隧道北出口一. 五公里 處,四周是以月世界地形聞名的惡地形丘陵,溝谷縱橫,山多平原少,地方偏僻缺水,生產有限。

  日治初期,約一九ΟΟ年,呂家有數戶外遷至千秋寮和深水。一九五五年前後,又有十來戶分遷至里港、大樹和觀音山。到一九六Ο年至一九七Ο年時,住居南勢湖之呂家人口有三、四百人,加上林家人口共有五、六百人。之後,因生活需要,與時代變遷,人口逐漸外流。

  一九七七年賽洛瑪大颱風之後,田寮居民紛紛外遷至或遠或近的平地都市,呂家以遷居岡山者最多。至二ΟΟ七年,仍長住南勢湖者只有十來戶,不到二十人。

  統計呂家散居各地宗親,男丁有四百七十多人,連婦女、外嫁女子共有九百多人,加上失去聯絡宗親,共約一千一百人。

  呂家子弟外遷後,各依能力條件,從事各行各業,或工或商,或任公教,各有成就。

 

 南勢湖呂家子孫 皆有平埔族血統

  呂家歷代祖先,生活居住在平埔族水蛙潭社、尖山社、新港社和大傑顛社、搭樓社之原住民住居的山區範圍裡,世代向原住民典買土地耕種,並在此通婚嫁娶。

  古老相傳:﹁有唐山公,無唐山媽﹂。即使呂祖最早確從泉州來台,呂家子孫也都有平埔族的血統,至少都是女平埔族的後代。(田寮鄉各庄社的人也攏是)

 呂家前以鳳梨、龍眼和宋江陣之呂家三寶 聞名鄉里 今以呂家古厝成著名觀光景點

  呂家世居寧靜純樸,偏僻多山,交通不便之南勢湖,以耕墾、種樹、養豬維生,勤勞節儉,克苦守份。爬山落崎,透風落雨,不驚流汗,不驚艱苦,一代傳一代,全靠雙手挖土來飼囝兒,是一很平凡的平民家族。

日本時代以來,呂家曾以魁仔寮鳳梨、接枝龍眼和宋江陣之﹁呂家三寶﹂,著名於田寮、燕巢、岡山地區數十年。如今時代改變,人口外遷,魁仔寮鳳梨坪早已廢除;宋江陣人手不足,也已散陣;接枝大粒龍眼,則已各地皆有了。

  難得的是,深藏山內,面積廣大,卻少為人知,約起建於一八三Ο年至一八五Ο年間,大小共九十二間之呂家古厝,在十幾年前經多次新聞報導後,已成著名觀光景點,為岡山、田寮地區最有代表性之土埆壁紅瓦厝傳統建築。紅瓦斜頂,四周青山綠樹環繞,古色古香,是呂家之寶,也是呂家子孫最大榮耀。

  以詩記之:

 

  烏山西麓南勢湖

   呂祖開基乾隆初

   子孫傳衍十一代

   行人爭看紅瓦屋 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hopanbook 的頭像
    hopanbook

    作家 呂自揚 專欄部落格

    hopan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