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諳一個芋仔番薯

   從小吃番薯和芋仔長大。小時候,聽大哥們在爭辯什麼時,都常常聽到有人大聲在嘲笑對方說:「不諳一個芋仔番薯!」旁邊的人聽了都在笑。知曉的台語叫諳,音近ㄇㄢˋ,鼻音,或寫作識、捌。

番薯是天天在吃在看,芋也是常在吃在看的,怎麼會不知道什麼是芋,什麼是番薯呢?芋仔的芋頭像圓錐,芋子顆粒小,皮都有毛,黑黑的;番薯有紅皮和白皮,大都長條橢圓形,光滑無毛,與芋的形狀完全不一樣。若連番薯和芋仔都分不清楚,那是太可笑了!

1603年,陳第隨剿倭的軍隊來到東番大員,今台南,回去寫了一篇︿東番記﹀,記載當時的東番原住民,種的蔬菜有蔥、薑、番薯和蹲鴟。蹲鴟就是芋仔。荷蘭來台之前,台灣就有芋仔和番薯了。

番薯生命力強,隨地生長。也有紫心番薯

相傳番薯原產南美洲,1493年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,回國將從南美洲帶回去的番薯獻給西班牙女王。之後,西班牙人把番薯傳到東南亞呂宋島,再傳到福建廣東和東番台灣。

古代稱西洋傳來的東西都叫番,玉米叫番麥,火柴叫番仔火,汽油叫番仔油,辣椒叫番仔薑。西洋傳來的薯叫番薯。

番薯的生命力很強,很耐旱,平原高山溪埔或貧瘠山坡,都可栽種。番薯放在土裏久了就會爛掉,卻都會長出新芽繼續繁殖。番薯種類多,葉子形狀都不一樣。紅皮白皮的顏色也不一樣。番薯都說是紅肉,實是有深淺的金黃色。另有一種皮、肉和葉皆紫色,叫紫色番薯,也叫芋心番薯有兩種葉子。作者家鄉也叫傀儡番薯。

種番薯當糧食,也用來養豬

番薯蔓生,生塊根。以前的鄉村都廣種來和稻米當糧食。番薯藤葉是養豬主要食料,也叫做豬菜。

番薯隨時可種,約四個月收成,產量最多的南部平原,是在秋天稻子收成後的田裏栽種。番薯怕淹水,田園種番薯,都用牛把田土犁翻鬆,培成一條一條高約三十公分,寬約三、四十公分的長壟,然後在長壟上壓栽番薯栽。小菜園和山坡地,把土挖鬆就可種。種番薯都是男人在駛牛犁田,婦女在插番薯栽。番薯栽是將番薯藤剪成每條有六、七目,一葉一目。一個用鋤頭挖窟,一個放栽仔在窟裡,再用鋤頭把土壓一下。土是鬆的,也可一人自己挖窟自己插栽。插在泥土裡三、四目,也要有三、四目的葉子露在外面,接受日光和露水。

收成過的番薯田都會有埋在土裡沒撿到的番薯,下過雨後很快就會長出芽葉來。鄉村小孩都提著菜籃去撿,叫撿番薯。

番薯很會生蟲,挖出來放久就會發芽,發芽就乾癟,不能久放。現挖現吃之外,都用番薯剉仔,把番薯剉成籤條曬成番薯籤。有蟲吃過的番薯叫臭香,有濃臭味,煮飯很難吃。剉番薯時就要把無蟲的番薯剉做給人吃的番薯籤,其他的給豬吃。

番薯收成,家家剉番薯籤

番薯收成季節,家家都忙著在剉番薯和曬番薯籤,番薯剉好就用畚箕捧著撒在地上曬,很多門口埕都是一片金黃。曬好的番薯籤用麻布袋裝或放在笳櫥裏。到1970年就有剉番薯機了。

 檳榔心芋肉紫色

芋有種在山區旱地的山芋和種水田的水芋,山芋有白芋、黃芋、赤芽和檳榔心芋。檳榔心芋的肉有紫紅色斑紋,像剖開的檳榔,故叫檳榔心芋。煮熟是紫色有香味,會鬆才好吃。烤檳榔心芋是鬆又香。水芋種的是檳榔心芋。

山芋在中秋之後收成,可煮芋仔粥。芋仔煮熟沾王梨豆醬,放切搗的嫩薑、蒜頭、蒜苗,都很美味。人們都用芋仔來炊芋鹹粿,做芋曲。高雄甲仙的檳榔心芋和芋冰都很有名。

鄉村農家,三餐食番薯

1960年以前的鄉村,生活貧苦,三餐都煮番薯飯,都是番薯一大鍋,米放很少。煮生番薯剉籤或切成小塊。生番薯會甜,乾番薯籤較硬,吃起來較無甜味。無米時只有煮番薯度日。有句俗語就說:「時到時擔當,無米煮番薯湯」。

早上煮飯,若有家人要帶便當,都是把米放較多在飯鍋的中央,給帶便當的先盛飯鍋中央的飯,米可多一點。

鄉村孩子上學,都要走遠路帶便當。作者念小學時,同學都會互相看便當,看有無帶肉,白米較多的也算是好便當。鄉村就有句罵孩子的話,叫做「食飯缸中央的」。意思就是說這孩子只曉得吃好,不會做事,是飯桶。番薯也用來磨成漿,曬乾做番薯粉,可煎粿、煮菜羹。民間常用番薯粉煮成糊,加黑糖可解暑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鄉村孩子焢番薯窯,香噴噴

          番薯用烤的比較香。鄉村孩子都喜歡把番薯放進燒柴煮飯的灶孔裏,用火燼掩著煨熟來吃,叫炰番薯(炰,ㄅㄨˇ)。最喜歡焢番薯窯,撿土塊在空地砌小土窯,用柴草把窯的土塊燒紅,投入番薯,然後把窯弄倒,把土塊打碎,將番薯掩埋在裏面,再掩些泥土。約一小時,就可把番薯挖出來吃了。把番薯葉埋在窯上面的泥土裡,番薯葉變乾焦時,番薯就熟了。熱熱的焢窯番薯又甜又香噴噴。

 番薯葉叫豬菜,現在當養生蔬菜

番薯葉有野菜味,又叫豬菜,吃的人較少,客家人有在吃。近年流行健康飲食,把番薯葉當作很好的健康蔬菜。有一種專吃番薯葉的,較無野草味。有人專吃撕去皮的葉柄。

作者當年考上公費的台南師範,食宿皆在學校。第一次放假回家,母親很擔心的問我:「聽說學校都煮豬菜給你們學生吃啊!」

原來入學報到那天中午的午餐,有一樣青菜煮得顏色有點黑。有位同學吃完出來跟他媽媽說是煮豬菜給學生吃。害得在場的父母議論紛紛,以為師範學校伙食很差,在吃豬菜。陪我去報到的父親也有聽到,回去跟我母親講,很不放心。其實那是煮空心菜。師範學校伙食比家裡好太多了。

紫心的「芋仔番薯」,很早就有了

          作者小時家裏有種紫心番薯,葉子有兩種。那是我最愛吃的番薯,烤熟後番薯肉紫色,很漂亮,又鬆又香。每次挖紫心番薯,我都撿一些放著,慢慢拿去灶裏烤來吃。

          1990年左右,很多菜市場,忽然都有人在賣一小袋一小袋的紫皮番薯,肉深紫色,說叫做「芋仔番薯」,是芋仔和番薯交配的新品種,中部來的。

          我一聽,不對啊!芋仔和番薯不同科,怎麼會交配出新品種?拿起來看,是我小時吃過的紫心番薯。不是什麼芋仔和番薯交配的新品種。

番薯、番薯葉有人寫成地瓜、地瓜葉。地瓜不是台語,念起來不順口。

台灣人當兵自稱番薯,稱外省官兵叫芋仔

         番薯形狀長長的,頭尾小,中間大。日本時代,日本人說:「台灣島橢圓形,好像番薯和樟葉的形狀。」因此,日本時代台灣人受日本人欺負,都自稱番薯仔,罵日本人為四腳仔,意為四隻腳的狗。二次大戰後國民黨政府來台,青年都要服兵役。軍營的官兵都是外省人,入伍當兵的都是台灣人,語言不同。

            因為台灣人常在說「不諳一個芋仔番薯」,當兵的台灣人,根據這句話,說台灣人既自稱是番薯仔,就把軍中的外省官兵叫做芋仔。因此,民間後來都稱外省人叫芋仔、老芋仔。現在都戲稱台灣人與外省人通婚的下一代,叫芋仔番薯。

番薯不驚落土爛,只求枝葉代代傳

            台灣人自日本時代,即因台灣的形狀像番薯而自稱番薯。番薯生命力強,繁衍不絕,有人以番薯的強韌生命力,寫了兩句對聯,用來形容台灣人為追求民主自由,永遠奮鬥不懈的精神,叫做「番薯不驚落土爛,只求枝葉代代湠。」湠,傳。

         原文節錄自那流逝的鄉村歲月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pan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