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詩寫台灣》
台灣平埔族400年
台灣原住南島族,漢人來台娶平埔;
平埔改姓變漢族,渾身血液平埔流。
地上人多若天星,一顆星斗一族群;
台灣海孤千萬里,誰堪說是同種人!
福爾摩沙四百年,每遭世變血斑斑;
平埔入漢渾不見;血統依舊在臺灣。-〈台灣平埔族〉
一 1603年〈東番記〉的東番夷人是台灣平埔族
孤立在太平洋汪洋大海中的福爾摩沙美麗島台灣,千古悠悠,悠悠千古,很早就居住有1574年《明實錄》所稱「東番」、1603年〈東番記〉所說「不知所自始,居澎湖外洋海島中」的「東番夷人」、1624年荷蘭人入佔大員所稱的福爾摩沙人,分佈在沿海平地和淺山,各自聚落成大小社,等於各自獨立的大小國。至少已有二、三千年。
荷蘭時期,福爾摩沙沿海平埔,平均10至20公里,就有一社。1650年全島歸順荷蘭的有315社。
1635年12月25日,荷蘭新港社千人大軍,攻打堯港大崗山附近搭加里揚社,搭加里揚和高雄平原各社,皆驚慌逃遷屏東平原,高雄平原從此無番社。
荷蘭、東寧時期,很多村社因合併或遭攻打壓迫而消失,或遷離原居地。荷蘭拓墾和東寧屯墾,佔有今台南和高雄平原許多土地。
二 清領初期,高雄平原外的沿海平原,皆有平埔番社
1686年第一本《台灣府志》記載南路屏東有鳳山八社,高雄平原無番社。北路有許多社。
清初1697年,郁永河從府城坐牛車到北路淡水北投採硫,沿途皆有番社。1724年黃叔璥《台海使槎錄》,記載北路有110社。
荷蘭時期對福爾摩沙大小社,皆稱社名。1661年鄭成功來台,稱島上原住民叫土民、土番和土社。清領時期分稱為生番、熟番和番社。後來泛稱熟番叫平埔族。
三 1895年日本來台時,平埔族幾乎已從平地消失
鄭氏東寧和清領期間,福建廣東福佬客家漢人先後移民來台,耕墾沿海平埔社番土地。
文獻記載,中部今彰化台中苗栗十多社,在清道光年間,集體遷徙到南投埔里,有的越過中央山脈到噶瑪蘭(宜蘭)。
道光年間,屏東平埔族遭客家人李受攻掠,遷徙瑯嶠和花東海岸與縱谷。台東池上居住有從台南遷去的大滿族(大武壠族),花蓮長濱也有祀壺(矸仔、瓶子)叫「矸仔佛」的平埔族。
1895年日本來台後進行人口調查,戶籍種族欄,福佬人記載為「福」、客家人記載為「廣」。平地社番記載為「熟」,高山原住民記載為「生」。並依人類學不同語言分取族名,高山族和平埔族各有十多族。族群之多,就像天上的星星。
這時候,居住沿海平地的幾乎都是福佬客家人。平埔族社番幾乎已從平地消失。只有台南佳里北頭洋、東山吉貝耍、白河三重溪,高雄燕巢(尖山)、內門、旗山、甲仙、六龜,屏東萬巒萬金、高樹加蚋埔等聚落,仍居住許多戶籍記載為「熟」的平埔族。
現代學者稱台灣高山、平埔原住民,都屬南島語族(或稱南島族)。
四 清領時期,平埔社番因改漢姓漢化、女子與漢人通婚、土地喪失或受壓迫而從平地消失
清領時期,平埔族為何從平地消失:一、乾隆時賜熟番漢姓,平埔族改漢姓生活漢化;二、來台漢人娶平埔族女子,第二代以下,也皆娶平埔族或有平埔血緣的女子,傳衍子孫,平埔族人口日漸減少;三、漢人大戶招佃拓墾,小戶立契向社番典買取得土地,平埔族因土地喪失或受壓迫,而離開原居平地,遷往內山或瑯嶠花東。
台灣平埔族,自古居住在太平洋中的孤立海島,隔著汪洋大海與世隔絕,捕鹿種芋,自成天地。自1624年荷蘭入佔福爾摩沙大員建熱蘭遮城,歷經荷蘭(西班牙)、東寧王國、大清帝國、日本和中華民國不同階段、不同外來人群的統治衝擊,每次改朝換代,皆遭受攻打、殘殺、壓迫、殖民。史實記載,血淚斑斑。
五 平埔族因通婚或改漢姓,溶入福佬客家人中,血液仍流傳在「台灣人」身上,
從表面看,平埔族幾乎已從台灣島南北沿海平埔消失, 從歷史文化深層來看,清領時期就世居在台灣的「台灣人」,不分福佬客家人,大多第一代祖先就與平埔女子通婚,有的是第二代以下,皆與平埔族或有平埔族血統的女子通婚。有的是改漢姓漢化的平埔族,「台灣人」的皆有平埔族的血緣,身上皆流著平埔族的血液,實都是平埔族的後代,只是血緣的比例不同而已。
所以,台灣沿海平埔族,遷徙內山和花東之外,實都以通婚或改漢姓漢化的方式,溶入在廣大福佬客家人的人群裏,平埔族的血液仍一直流傳在世居台灣的「台灣人」身上,並沒有消失。許多平埔族的語言文化習俗,也仍流傳保存在台灣人的生活裏。
圖1.台南東山吉貝耍,西拉雅平埔族夜祭。 鐘婕瑜、呂自揚提供
圖2.高雄內門木柵新港社力女士與姓月兒女 呂自揚攝影
圖3.屏東高樹加蚋埔平埔族。張富茗攝影 呂自揚提供
。
圖4. 台南東山吉貝耍平埔族公廨。呂自揚攝影.
圖5 乾隆30年新港社土地典契,在今高雄月世界崇德(狗勻崑) 取自續修田寮鄉志 呂自揚提供